来源:北京青年报 | 韦羲
遇到作家的字,尤其是读过其文章的作家的字,我会留意。这其中有印证的乐趣,看看此人的字和文章以及性情是否互为表里,是否对得上文字里的印象,是聪明的,机灵的,还是稳重的,大智若愚的,是有力的还是文雅的。或者不管这些,单看字的修为如何,而从字的修为,又可以窥见此人的美感如何,气质如何。如果偶然见到未曾读过的作家的字,觉得有味,会对他的书感兴趣。
莫言小说,看过一本《檀香刑》,实在惊讶他的旺盛精力。以为他的字会像力士举重,一下一下地来,或者像李逵,东砍他三板斧,西砍他三板斧。不料这回连看几幅,竟然气息绵长。想想也对,当初读他的《檀香刑》,是一口气读完的。文章和写字,一样的贯气,健旺,这就对上了。论笔意,莫言的字有隶意,不知是习来的,还是天性如此。孩童的字都有隶意,莫言倒是还葆有了他的天真之气。从前邓石如、赵之谦、康有为深研汉隶魏碑,而画家陆俨少、刘旦宅的书法亦含隶意,这些前辈名家,不知道莫言是否观摩临习过。
邓石如、康有为、陆俨少,是行书写得好,莫言似乎更爱草书,这回的墨迹展出乎我的意料,本以为内容不出三句、四句、联句,或绝句、七律之范围,想不到莫言竟然抄录长文开始挑战高难度的连绵草书。写草书,需气息长,技巧高,善于野战且经验丰富。也好,经历过长篇小说,再来挑战草书,或许是莫言本性。而写毛笔字,贪图书写的快感,似乎又印证了读莫言小说的另一个印象:耽于感官之美。
借此,顺便聊一下这几年我经常遇到的问题。不少人,有做艺术的、做收藏的、做媒体的、做批评的,他们问我,你怎么看作家学者跨界写字画画,并且进入艺术市场?我反问,你怎么看康熙、乾隆、曾国藩的书法?怎么看艺术家写文章?怎么看电影明星、摇滚明星的纪念品拍卖?我并不了解艺术市场及艺术品拍卖,但也想得出其中应有艺术品、纪念品、文物之分,各有不同的价值。名人字画只要不差,就有人乐意收藏,因为那是纪念品,如果是大文人,或位列文学史里的作家与学者的墨迹,则是日后的文物,其价值与意义,不是普通书家的字可比。收藏者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那位写字画画的人。当然,如果文人的字写得好,画得妙,那就是鱼和熊掌兼而得之了。
去年夏天,我和朋友做了一个作家学者的艺术作品展。但凡是一件事情,总少不了议论的,其中一些“议论”又只见攻击者见识之狭,不知纪念品、艺术品、文物之别,也不知“生态圈”个个不同。艺术家“搞艺术”,文人也“搞艺术”,其实是两路,可是“议论家”分不清,群起而攻击,这种情况,不是作家学者跨界了,而是艺术“议论家”跨界了。比较耸动的议论标题还有“作家学者抢书画家‘饭碗’”之类。其实文化名人和书画家是两个生态,有两个收藏系统,两个价值观,井水不犯河水,不存在“抢饭碗”这回事。
书法家,属于艺术家一路,书法家的书法市场如何,首先看字,必须好到一定程度,这是职业,也是价值所在。文人、名人——譬如电影、摇滚明星,那是另一路,首先要把自己业务干好,纪念品才有意义。爱好者收藏作家的笔墨,因为他文章写得好,重点在作家这个人和文章,书法看着不错也就差不多了。官员的字会因人而废,一下台就贬值,除非此公于民于政有大功德,或者真的写得好。文人的字,如果不是名过其实,一般来说不容易掉价,除非他对市场毫无节制。但也不会卖出天价,除非他已经写得和古人一样好,和专业书法家一样好——这时候,他也就相当于专业书法家了。
明星的签名简直是符号,可是粉丝得到签名照、签名写真本,近乎一面之缘,留下了纪念。文人著作的签名本与此相类,而文人笔墨,其实相当于签名本的豪华升级版,如果字写得好,那就是意外的惊喜了。为了给出这意外的惊喜,文人须勤学苦练书法。
这次,莫言写连绵草,经营每一个字,使气息一贯而下,看出他很当真,很认真。说实话,我对当代作家认真练书法这件事挺在意,因为过去的文人都写得一手好字。再说所谓专业,其实艺术家也好,文人也好,两方都很需要“之外的功夫”。诸多书画家业余磨练文字功夫,用意恐怕不止于乞灵“功夫在画外”,而作家一心写字,同样也梦想着要写到无愧于文字的书写传统。大家本该都这样认真。认真爱好,认真跨界,认真跳出井水和河水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