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2. 世界文坛 >
  3. 视点评论

文学纪年:在瘟疫蔓延的年代

来源:咸宁日报 发布日期:2020-04-03

回望历史,就会发现,人类不过是兜兜转转,天花、流感、疟疾、鼠疫、麻疹、霍乱……瘟疫一直不曾远离,不幸成为亲历者,每个人都会变成历史的碎片,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下,往往催生出许多关于人性的故事。

从某种意义上说,时间是一面镜像,今天不过是昨日的倒影,我们与过去面临着同样的危机和恐慌。而过去,就在那些作家的笔下。在虽不同却有共性的瘟疫处境下,个体的抉择、情感的关系、集体的失控,都会被无限放大,最终能够被记录下来且引发长久思考的,是人性的善恶、情感的复杂以及个体命运的无常。

提到与瘟疫相关的作品,毫无疑问,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必然是法国作家加缪的小说《鼠疫》。在人类历史上,真实的鼠疫第一次大暴发是在公元542年的君士坦丁堡,第二次就是欧洲中世纪有名的“黑死病”袭击,第三次是在19世纪末,从中国云南始,影响全球,历时半个世纪之久。其中,1910年哈尔滨的鼠疫事件因为作家迟子建的《白雪乌鸦》,让我们对历史细节有了更多的了解。

在众多的瘟疫事件中,鼠疫因其猛烈、反复和沉重对人类进程的影响极为深远,这一切促成了加缪的创作。《鼠疫》也确实成为瘟疫题材作品中无可替代的文学名作,它再现了面临瘟疫时人性的种种面相,从中不难看出正在经历疫情的我们与之何其相似。

小说的故事背景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的一座法属北非滨海城市阿赫兰,那里有20万人口,毫无臆想和色彩,平庸而麻木,人们拼命地追逐金钱,很少思考。直到春天来临,一场不请自来的疫情,打乱了城市按部就班的节奏。

不出意外,每当疫情来袭,站在最前线的总是医护人员,他们是最先感知瘟疫信号的人,也是平息灾难的战士。在《鼠疫》中正是由一位里厄医生串起了整个故事,当他离开诊所,在楼梯间第一次发现死老鼠时,预示着阿赫兰这座城市即将陷入无尽的恐慌之中。

随着疫情愈演愈烈,城市被封锁了,人们也经历了从不以为意到紧张不安的过程,有人死亡、有人离别、有人出逃,也有人雀跃——其实,我们都一样,或者说,任何时代、任何地域的人在灾难面前的表现都是相似的。就像加缪在书中塑造的众多人物中,有一直坚持在第一线的里厄大夫和组建防疫志愿队的医生护士们,有记录疫情并积极参与城市救治的政治家,有想要逃出城最终却加入志愿者的外地记者,有一贫如洗却义务承担起防疫重要工作的小公务员,有一度宣扬鼠疫是上帝对人类惩罚的神甫,有因为失去小儿子而自愿当志愿者的法官,还有如鱼得水的罪犯、发国难财的商人、为显贵之人斡旋的掮客以及醉汉、流浪者、门房等等这些边缘的底层人们,他们在瘟疫面前,没有区别,又各有区别,不可预知的死亡和灾难中的不同抉择,几乎道尽了灾难中人性的无数可能。

好像一面镜像,过往映照着我们的现在,可是,无论过往还是现在,总是有许多人无知而愚蠢。正如书的结尾,疫情结束后,听到街上的欢呼声,里厄大夫却满心忧虑“鼠疫杆菌永远不会死绝,也不会消失……也许有一天,鼠疫会再度唤醒它的鼠群,让它们葬身于某座幸福的城市,使人们再罹祸患,重新吸取教训”。当然,我们现在会知道,永远不会死绝的不只是鼠疫,还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瘟疫本身,希望同样经历这种灾难的我们,在疫情过后,不要只留下雀跃的欢呼,而是从中能够真正吸取到一些教训。

如果说加缪的《鼠疫》写尽了瘟疫来临时现实和个体的挣扎,那么葡萄牙作家若泽·萨拉马戈的《失明症漫记》就是用寓言的形式把人性逼入绝境,通过集体的沉沦,撕开文明的外衣,揭示出人类最原始的欲望,以此来警示这个“一塌糊涂”的世界。

小说开始于一场突如其来的白色瘟疫,一个正在开车的日本人突然失明,成为了零号患者,随后以帮助他为由送他回家的偷车贼、他去就诊时为他看病的医生以及诊所里的其他病人相继失明,一场无缘由的瘟疫蔓延开来。故事再次以医生为核心,他以敏锐的职业素养判断这可能是一种有传染性的流感,迅速地向政府发出信号,而这场“盲流感”也以迅猛的速度扩散,国家对此的解决方案是将感染者集体隔离。于是,这些互有交集的第一批患病者,在用精神病院临时搭建的隔离区再次重聚。

看似没有生命危险的失明,却让人类丧失了文明的外衣。政府并没有派人照顾这些失明者,而是让他们自我放逐。恐惧侵蚀了人性的道德,欲望吞噬了人类的理性,在失去尊严的黑暗中,被抛弃的人们回归到了动物的原始状态,猜疑、争夺、欺凌、杀戮,恍如人间炼狱。这是对这个世界绝望透顶的萨拉马戈,对人类最犀利的鞭挞。

“如果你能看,就要看见,如果你能看见,就要仔细观察”,萨拉马戈正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故事唤醒人们的意识。瘟疫的可怕来自于人心,而人心的警醒来自于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清醒认知,人类从来没有失去过光明。

不同于《鼠疫》的现实主义和《失明症漫记》的寓言风格,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选择了浪漫主义的方向,它与瘟疫相关,更与情感紧密相连。

作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风靡全世界,而《霍乱时期的爱情》是他知名度仅次于《百年孤独》的代表作,它讲述了一段跨越半个世纪的爱情故事。

在小说中,瘟疫却贯穿了整个作品。不过,它并没有带来群体性的恐慌,而是成为了爱情的纽带,在这里,霍乱更像是一种隐喻。

为了一份稳定而体面的生活,就像乌尔比诺所言“爱情最重要的不是幸福,而是稳定”,在动荡之中,有些人选择远离霍乱,有些人却身陷其中。

但阿里萨始终没有忘记费尔米纳,虽然有过622个情人,却始终坚信费尔米纳是自己唯一的所爱。直到乌尔比诺离世,在与费尔米纳分别了53年7个月11天后,两位老人重新走到了一起。

在瘟疫的年代,像瘟疫一样的爱情,让阿里萨陷入到了自我制造的病毒中。然而就像病毒一样,在人类的诸多感情中,爱情最为让人失控。

用瘟疫释读爱情,马尔克斯写尽了爱情的百态,远离了理智和道德,有时候,有的爱情真的就像一场瘟疫。

阅读这些作品,或者能让身处其中的我们,在瘟疫蔓延的年代,除了恐慌之外,更深切地体悟到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