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10月18日—20日,由《诗探索》编辑部、高密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九届“诗探索·中国红高粱诗歌奖”颁奖典礼暨获奖作品研讨会在莫言家乡——山东高密市隆重举行。 诗人或评论家:林莽、商震、李掖平、燎原、敬文东、邵纯生、高建刚、韩嘉川、张艳梅、张毅、黄浩、陈亮、林莉、赵亚东、马累、孙方杰、杜立明、朱建霞、王小玲、管清志、姜显遵及高密本地作者共5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2019
此时此刻,我们所站立的地方——中国国家博物馆,将要同我们一起见证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颁奖。对于我们这些以文学艺术为志业的人而言,博物馆是富有灵韵的空间:源远流长的历史不断生长着丰富的意义,庄严地托出那些穿越时间的烟尘而依然熠熠生辉的物品,向我们讲述过去的人和时代的故事,并且召唤我们接续那伟大的故事。博物馆向我们生动诠释着什么叫永恒,事实上,这也是我们内心的根本追求——竭尽全力向世界捧出我们所能奉献的最美好的事物,并坚信这是我们生活和工作的意义所在。这同时也是茅盾文学奖的志向:检视、挑选、甄别,然后郑重地将之
在全国各族人民喜庆新中国七十华诞的热烈气氛中,由中国作家协会和国家民委共同主办的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会议今天隆重召开了!这是我国文学界的一件盛事。在此,我代表中国作家协会,向出席本次会议的少数民族作家代表和各位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并致以诚挚的问候!向各位老作家、老同志表示崇高的敬意! 少数民族文学工作既是文艺工作,也是民族工作,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学事业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重要的作用。
2019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广大作家从未忘记民族的记忆与精神,从未忘记对我们共同的历史、现实和未来所负的神圣责任,讲述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与人民一道,向着新时代更加壮丽的风光、更加巍峨的高峰,前进!
2019
2019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也有一个时代的文艺理论。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几代文艺理论家一方面努力通过理论研究回应着中国自身的文艺创作实践与批评实践;另一方面,也努力将文艺问题放在大的社会背景与文化背景中加以思考,并试图通过文艺问题的思考,介入到不同时代的政治、文化建设之中,从而使得当代文艺理论不仅成为共和国文艺成就当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深刻地影响了文艺创作与文艺批评,而且成为与时代前进的脉博最为同步、理论成果最为丰硕的一个人文研究领域。
2019
近日,作家唐正立所著长篇历史小说《梁武帝大传》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该书共60章,58万字,这是作者继《旷世刘勰》之后,又一部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
2019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的小说创作领域,农村题材既出精品力作,又出文学大家,无疑是当代文学中处于主流地位的一个重要方面。“十七年”时期的长篇小说创作,农村题材与革命历史题材作品数量较多,文学品质较高,构成了相互辉映的两座高峰。改革开放40年以来,农村题材依然保持了稳步发展的强劲势头,在第一届到第九届茅盾文学奖的评选中,有38部优秀长篇小说获得彰奖,其中农村题材小说就有20多部,占据了获奖作品的半数以上。
2019
2019年8月16日,在经过了长达四年之久的等待之后,为公众所瞩目的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评选工作,终于尘埃落定,五个获奖名额各有其主。依照得票多少的顺序,五部长篇小说分别是梁晓声的《人世间》、徐怀中的《牵风记》、徐则臣的《北上》、陈彦的《主角》以及李洱的《应物兄》。虽然说在当下时代,文学的边缘化已是难以否认的客观现实,但相较而言,国内目前林林总总的文学奖之中,公众关注度最高的依然是茅盾文学奖——一个专门以长篇小说为评选对象的文学奖项。
2019
我多年前购得一本《历史上的今天》,读得入迷,因为我从中发现了历史的另一种面貌。我们在常规史书上读到的历史是线性的,这本书上的历史却是非线性的。常规史书是现实主义写法,这本书却有魔幻色彩。上下几千年,恍然成为一片森林,森林由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棵大树组成。大树参天而立,每一棵代表一天,上面挂满果实。果实有甜有酸,有苦有辣;或赏心悦目,或滴血瘆人。单独观看一棵树,忽而回到古代忽而跳到现代,忽而去了外国忽而回到中国,给我的冲击力格外强烈。因此,当《人民文学》约我写一部反映新时代的小说时,我立即想到了这部书给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