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8月20日,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揭晓。长篇小说《主角》《经山海》《北上》《云中记》等获奖。
2019
20世纪80年代初,梁晓声发表《这是一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成为中国知青文学的代表作家。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梁晓声转向为平民代言,回城知青、下岗工人、进城农民、莘莘学子等都成为他关注的对象,这在他的《返城年代》《年轮》《知青》等虚构写作和《中国社会阶层分析》《郁闷的中国人》等非虚构写作中都有体现。
2019
《北上》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徐则臣在感谢了小说的原发刊物《十月》杂志、出版方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以及评委之后,又感谢了“这条河”——京杭大运河。他说这条河是他小说中最忠贞可靠的背景,是他写作最重要的资源。“我在河边生活过很多年,只要写到河流,笔就活了,一切水到渠成。”徐则臣说,河流里总有良方。
2019
《牵风记》是一个理想主义的叙事文本,是一种新的审美建构和想象,是一种浪漫自由精神的张扬。这在中外战争文学中都是不多见的,尤其是在中国军旅文学中更是独树一帜。您是否有意识地想要打开一个新的文学世界,印证一种新的战争文学的叙事逻辑?
2019
62位评委精选再精选,要把那些思想健康、有正能量、艺术上有创新的作品挑选出来。老话说,文无第一,对于作品优劣的评判见仁见智,但坚持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是不变的标准。希望通过严谨的评审给社会和广大读者推荐优秀的、可靠的文学作品。
2019
8月16日,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在北京揭晓。评奖委员会经过第6轮投票,产生了5部获奖作品,梁晓声的《人世间》、徐怀中的《牵风记》、徐则臣的《北上》、陈彦的《主角》、李洱的《应物兄》5部长篇小说获得该项殊荣。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出席并讲话。
2019
诗歌在小学教材中的占比一直是大家关注的话题。据教育部统编本中小学语文教材总主编、北京大学教授温儒敏在《教育家》杂志2019年6月刊中介绍,“部编本”语文1~6年级12册教材共选古诗文132篇,平均每个年级20篇左右,约占课文总数的30%。另据统计,现行语文教材共收录课文(含略读与选读课文)369篇,现代诗29首,占所有课文比例约为8%。(因小学语文4~6年级“部编本”教材未上市,统计教材为:1~3年级 “部编本”,4~6年级 “人教版”。)金波的《雨点儿》《阳光》《树和喜鹊》《沙滩上的童话》《雨中的树林》
2019
新中国成立70年,中国社会在各行各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学也不例外,它见证了共和国的成长与壮大,并成为时代的心声。作为文学的一个门类,散文比诗歌、小说、戏剧的变动要迟缓些,变数也少得多;不过,它也发出了自己的光与热,并对国家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其中,文体变革就很有代表性,这是值得好好总结与思考的重要问题。
2019
几十年前,一些作家认为“讲故事的小说”已经落后了,因而有意打碎故事,甚至摒弃故事。几十年过去了,故事不仅没有过时,反而更加受到重视,更加丰富和多样,那些放弃故事的创作却越来越无人问津。事实证明,小说不能没有故事,小说魅力就在于故事 对故事的喜好,是人类深层次需求,更是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刚需”。尤其社会发展瞬息万变,紧张工作生活之余,人们需要在故事中放飞心情、安顿思绪,这就是文学艺术的用武之地。创作者最大本事就是讲好故事,最大困境就是缺少好故事 通过文字,人类本质力量得以对象化,栽培出灵魂的花朵,文字
2019
在致中国文联、中国作协成立70周年的贺信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呼唤着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新时代是“强起来”的新时代,必然会产生自己的伟大的“书记员”;新时代是“创造性”的新时代,必然会催生自己的“文艺旗手”;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新时代,必然会伴生自己的“精神主将”。新时代,文学家、艺术家何为,方能堪当“杰出”与“高峰”,方能不负人民、无愧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