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2. 新闻资讯 >
  3. 文坛动态

2023,作家们这一年的收获与期待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  郑杨 采写/整理 发布日期:2023-12-28

2023年即将过去,《中国出版传媒商报》有幸邀请到一些颇受读者关注的作家,回顾自己在一年中写作、阅读方面的心得与收获,畅谈未来的创作目标。很多作家谈道,写作其实就是用作品与读者对话,只有真诚才能激发读者的共鸣。

姚 洋:普通人为什么要读《经济学的意义》?

2023年,我出版了一本新书,叫《经济学的意义》。这本书和我以往出版的偏研究型的作品有些不一样,它是一本专门写给普通人看的经济学入门读物。

说起这本书的由来,还是源于一次为本科生作的专题讲座,讲座的名称就叫“经济学的意义”。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分社的编辑听了这次讲座,觉得内容不错,就约我写一本经济学方面的普及读物。一开始,我内心是有些抵触的。一方面因为时间精力有限,怕难以完成;另一方面,虽然我对面向公众的写作并不陌生,但过去十来年我更多是参与政府政策的讨论,面向公众的写作比较少。因此,就想婉拒。不过,华章的编辑一再鼓励,最后我决定接受邀约,做一次新的尝试。

提到经济学,有的人可能会联想到晦涩的理论和难懂的计算公式,而有的人则会认为经济学就是用来教人怎么赚钱的。其实这都是大家对经济学缺乏了解所致。经济学既然不能教人赚钱,那么,普通人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呢?

首先,经济学提供了一套看世界的方法。曾经有一名学生对我说:“姚老师,我听了经济学原理之后,看世界的方法完全变了。这个世界和我以前看的不一样,我突然明白了很多东西。”他觉得经济学之所以有用,在于经济学可以给他一个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看世界的角度。以前我们接受的教育,更多的是从道德角度出发,告诉我们这个世界应该怎么样。我们的第一感总是先作道德判断,先搞清楚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这件事是好事还是坏事,等等,是一种非黑即白的思维。学习经济学之后,就会对现实世界有不一样的理解。

其次,经济学培养一种思维逻辑,从人性的底层逻辑出发思考社会是如何运作的。经济学可以告诉我们经济系统是怎么工作的,比如企业是怎么运作的,雇佣关系是怎么运作的,资本是怎么运作的,价格是怎么形成的,还有一些产业为什么会消失,为什么有些产业又会出现,等等。人是社会性动物,而经济活动是人类社会最为重要的活动,了解经济活动是如何运作的,将提升你的思维认知能力。

再次,学习经济学会让人在看待事物时更加理性、客观。经济学的理论大厦起于理性人假设,终于对事物的理性分析。一个人是不是一个完整的人,能否从不同侧面理解事物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志。仔细观察网上的一些人的激进言论,你会发现他们没有经济学的基本逻辑,所以就根据自己的想象随意发挥,语不惊人誓不休。走极端的人,往往是一叶障目;完整的人对事物总是抱着理解的心态,这样他也会变得更加平和、理性和客观。

所以,经济学不是束之高阁的晦涩理论,也不是直接教人怎么赚钱的生意经。经济学是用来解释世界、为理解社会和经济现象提供深刻洞见的一门学问。现在社会普遍存在着“内卷”的情况,相信这本《经济学的意义》可以帮助大家了解这个世界运行的规律,正确认识压力和机遇,从而作出更好的人生决策。

卢周来:以建设性态度思考与写作

2023年,商务印书馆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分别出版了我的文集:《致广大而尽精微:理解政治经济学时代》和《极高明而道中庸:经济学读书札记》。两本书收录的都是我过去在《读书》《天涯》《书屋》等杂志发表的学术随笔。

两本书出版后,得到诸多师友、媒体及不少读者的支持和关注,我自忖理由主要有两条。一是文字中有历史。今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我早期文字中能看出彼时已是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正因此,《文化纵横》总编辑杨平先生,就从书中梳理出新世纪以来中国与世界的变化及由此推动的知识界话题的变化。二是与两本书的主旨相关。在一个充满悖论甚至是冲突的世界中,知识人关注如何突破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封闭的“信息茧房”束缚,能够变得开放与包容;决策者关注如何在“螺蛳壳里做道场”,以求取最大公约数来尽量协调好各种利益矛盾;普通读者则关注如何获得对世界的多元认知,使自己更加平和更加通透甚至更加慈悲。而在这两本书里,我试图揭示的,就是在自由与规制、市场与政府、公平与效率以及资本与劳动、国家与公民、大(强)国与小(弱国)之间,如何寻找和谐共处的均衡之道。

2023年我有一个未完成的计划,留待新年度完成。即以一个工作在基层的学者的视角,撰写一部探讨如何构建有中国历史特性的经济理论的著作。如果说2010年之前,我的写作视角是一个“置身事外”的旁观者,那么,自此之后,浸淫于实践一线10多年,我更体会到学理与事功之间存在的鸿沟,并常惭愧于我当年“先知先觉”“师爷”的口气。现在,我时常提醒自己应该以建设性态度而非以解构者眼光思考与写作。因为,中国就如一辆正爬坡过坎的大车,拉车的人吃力,坐车的人嫌慢,一些人说风凉话甚至骂娘。不如从车上跳下来,一起推一把。

2023年我的阅读仍然较为庞杂。但有两种阅读令我受益。一是在北大韩毓海教授的倡导和“督促”下,我重新深阅读并小范围讲解了几部经济学经典,其中包括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凯恩斯的《通论》、萨缪尔森的《经济学》、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弗里德曼的《自由选择》等。在阅读、交流与讲解中,我获得了新的启迪。二是因为关注这个越来越混沌的世界,我阅读了一批关于平台经济、逆全球化、人工智能以及战争经济学方面的新作,这种阅读让我清醒和保持敏锐。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年中,我还通读了《纲鉴易知录》。读后的感想是,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正脉的尊重,应该永远高于对个人际遇的盘算。

宋志平:有思想才能真正被尊重

《共享机制》这本书,我酝酿了好久,也写了两年多的时间,现在终于出版了。这是我的第21本书,也是很有意义的一本书。

大家知道,社会财富分配中分为一次分配、二次分配、三次分配。一次分配是企业里的初次分配;二次分配是转移分配,比如税收等;三次分配是道德分配。共同富裕解决两极分化,让社会更公平,关键是要打造橄榄型的收入分配结构。

要打造橄榄型的收入分配结构,就要从初次分配做起,企业的初次分配既关系到企业,也关系到社会,这是一个大逻辑。然而,在初次分配里,过去我们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有没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过去分配不合理的地方,主要表现在单方面股东利益最大化。整个西方都是股东利益最大化、股东至上的资本主义,这确实带来了效率,也带来了繁荣,但也都形成了两极分化和环境恶化。为此,我们需要新的发展理念来解决这个问题。在新的发展理念中,我们提出了共享理念。

在微观的企业里,我们同样面临公平和正义的问题,究竟要怎么解决它,这是我长期研究的一个问题,经过这些年的研究、思考与实践,最后形成了《共享机制》这本书。

什么是机制?机制就是企业效益与员工利益之间的关系。机制非常重要,不论什么所有制的企业,只要有好的机制,企业就能搞好。

《共享机制》的第一部分阐述的是共享的逻辑。包括共享的理念、共享经济、共享企业、共享机制、共享型企业家。我不是一个理论家,而是一个实践者,我的理论是有局限的。我写的这套东西一定还有很多不足,但是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引导了一个入口,大家以后可以用来继续研究。第二部分谈到共享机制与平台。这部分内容也是这些年来我围绕机制的一些观点。包括企业的目的、何为好企业、何为好企业家、企业家精神、国企改革的三大抓手、混合所有制改革、共享机制等内容。第三部分谈共享机制的实践。这是最关键的内容,我觉得这也是本书的一个亮点,是我去过的12家企业的总结。

目前市场上讨论机制的书还不多,《共享机制》这本书的出版面市,我希望以此抛砖引玉,给大家提供一个入口,引发一些思考,我觉得我有这个责任。

郑永年:在读懂中国之前,我们必须首先解释中国

2023年9月,我在中信出版社出版了《中国叙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一书。这本书是我近些年关注、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这几年,我们能清楚地感受到,以美国为核心的西方转向对中国的意识形态进行围堵,围绕着意识形态之争对中国进行认知战。在这个国际大背景下,人们不难理解近年来我们一直所从事的“读懂中国”事业的重大意义。“读懂中国”的核心在于叙事中国,即讲中国故事的能力。因为中国的崛起,国际社会对中国往何处去有很多不确定性。一些西方国家更是有意无意地把自己的逻辑强加在中国身上。所以,我们要提高我们的叙事力,尽快逆转这个局面,帮助国际社会读懂中国,不要让西方把对中国的理解强加到我们身上。

这有个前提,就是我们首先需要自己读懂中国。这个问题恰恰是一直以来人们所忽视的。固然不管我们如何讲故事,外在世界的少数人,尤其是那些坚定的“反华”人物,总是“不懂”,但这一解释并不适用于大多数人。如果我们讲的故事为外在世界的大多数人所听懂和接受,那么这些少数人的“不懂”也就不重要了。近代以来的主流是西方文化,一开始我们用了大量西方的概念和理论做中国研究。这里便涉及一个重要的核心问题,那就是在读懂中国之前,我们必须首先解释中国。“解释中国”是构建基于中国实践经验之上的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的最有效方法,而“解释中国”于我们来说还任重道远。

所以,我们认为中国的崛起必须伴有自己的一套能解释自己的知识体系,没有这样一套知识体系,不仅自己不能读懂中国,更难帮助外在世界读懂中国。基于“解释中国”是读懂中国的基础这一信念,这些年来,笔者试图在解释中国方面做一些努力,《中国叙事》就是对这些研究基础的“非学术”表述,重在叙事中国的方法论,意在让读者意识到,只要我们有意识,解释中国不仅必须,也是可能的。希望《中国叙事》这本小书能够为读懂中国这项事业做出一点小小的贡献。

对于读书这件事,我觉得现代的读者是很幸福的,物质丰富,阅读物广泛可得,读书信息通达、工具便利,等等。不像我们那会儿,我上大学之前,几乎没有读过什么书。唯一有印象的,是一份《中国青年》杂志。直到到了北大之后, 我才发现读书是一件无比容易的事,北大的图书馆有这么多的书,什么都想看,什么书都读。在那个时代,很多人读书完全是为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读书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兴趣,接受知识再去创造知识。这也算是我们那代人的幸运。

未来是属于年轻人的未来我们的工作,是把更多的课题用接地气的方式和通俗的叙事风格阐述出来,与年轻人一起探寻让世界读懂中国的方式与路径。

于 莲:2023年于我是意义非凡的一年

45岁,我出版了一本书,举办了一个个人画展。这对于职业作家和画家而言,实在不算什么大成就。而我,一个将近40岁在其他领域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的人,不去享受快乐人生,而是寻求新的职业转型,走上写作、绘画之路,这在很多人看来,实在是太不可思议了。事实上,《画说庄子》图书和“莲语游心”个人画展既是对我自己的救赎,也是对所有因现状而不安,意图通过追求艺术与写作,重新踏入梦想之旅的人的一个切实的激励。

当然,蜕变不易,面临艰难和挑战,需要有发自内心的热爱,更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记得在写作初期,我曾逼迫自己在个人公众号里日更2000字,持续了90天,完成了整部《道德经》的解读;记得在创作《庄子内篇》的油画作品时,我曾要求自己每月完成一幅2米×2.7米的大尺幅作品,历时一年,每当作画卡住很难继续的时候,我都焦躁无比,甚至有上百次想要放弃的念头;记得在阅读《庄子》原文时,我为了每一句话、每一个词的翻译都能准确有依据,先后购买了上百本关于《庄子》的各类书籍进行研读、比对,并慎重地给出自己的见解。

这个过程对于一个中年转行的人来说极其不易,更不用说这种努力并非生活所迫,看似完全没有必要。很多人都愿意相信,突破都是逼迫带来的。我的经历告诉大家,真正的突破一定来自炽热的爱。起初,我爱上了阅读和解读《道德经》,但是,不经意间,我发现我痴迷上了画庄子哲学。比我更加努力的大有人在,而我之所以幸运,是因为我的努力被看到了,而我更想让大家看到的是,我努力背后的热爱,是热爱让我成为了幸运者。

7年前,从来没有奢望过我的文字有一天会得到清华大学出版社的认可,出版社的张立红老师这样评价我的书稿:“蔡志忠以及之前的庄子画家们,展示了庄子的坐而论道,于莲是第一个展示了庄子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画家,于莲的画真正诠释了庄子哲学的核心思想——‘大美救心”;7年前,从来没有敢想象我的绘画作品能在今日美术馆——全国最好的美术馆之一,向公众亮相,来自艺术界以及各个行业的多位专家,从多个视角对我的作品进行了分析和肯定。

最后,我想借用王博老师在《庄子哲学》中的一段话,激励自己也给予读者一些启发:你固守一条鱼的心灵,就只能在水里游,如果拥有一只鸟的心灵,就可以飞起来。桎梏我们的从来不是形体,而是心灵的世界究竟有多大。希望每一位读过《庄子》,喜欢《画说庄子》的朋友们都能体验到“大美救心”带来的自由和快乐。

杜 雨:在科技大航海时代做一名侦察兵和绘图人

《AIGC:智能创作时代》是我2023年的重点作品,上榜了“得到年度十大好书”。写这本书的收获是通过它认识了许多有意思的合作伙伴,一起在AIGC的探索之路上前行。

一是通过这本书结识并孵化了多个在AIGC+赛道创新探索的公司,从理论分析到产业实践,亲历这些初创企业在AIGC技术的助力下降本增效。二是通过这本书进一步深耕应用技术教育,这本书被翻译为多国语言在全球发售,我这一年也去到了全国十几个城市进行AIGC的公益科普讲座,希望可以帮助更多人认知到AIGC技术并应用到日常工作生活中。接下来我们还将在粤港澳大湾区筹建技术应用学院,持续深耕创新技术与工作实践的结合,助力学员的学以致用。三是通过这本书参与到了行业标准起草的工作中,有幸担任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牵头《生成式人工智能数据应用合规指南》标准起草人,并参与搭建工信部ICDC“尚工行动”AIGC岗位能力评测标准制定及评测体系,为助力行业健康发展和全民数字素养的提升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很感谢读者朋友的认可,或许缘于以下几个在写作过程中不断提醒自己的要求。一是学以致用。在当今自媒体发达的时代,静下心来读一本几十万字的图书对大多数人而言是有门槛的事,需要时间、注意力的投入,那么我认为这个时间精力投入需要有投资回报率,投资回报结果就是能让现实生活有所改善。让读者知道AI可以做哪些事,并且能应用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才对得起读者的投入。二是可读性强。因为做投资出身,在最初写作的时候编辑的反馈就是我写的东西专业性太强、不够大众化,因此这本书的文字打磨花了很多时间精力,通过举例子、语言通俗化等方式尽可能降低阅读门槛,甚至会在写作的时候特地找非技术背景的朋友来试读和提意见。三是有对象感。我认为图书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对话,但我们在面对不同背景的人聊同一个话题时,用词、语气、表达肯定不能是千篇一律的。因此在写作的时候尽可能照顾到不同的对象群体。

未来在写作方面,我中长期还是会围绕新科技对我们日常生活的改变来展开,希望在科技大航海时代做一名侦察兵和绘制地图的人。目前已经交稿待出版的几本书都是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暂定名是《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驱动科学创新》《AI助理:用ChatGPT轻松搞定工作》。

萧 袤:读经典也创造经典,大概是我的人生追求

以前很多人了解我,是因为我创作过一些图画书,拿过一些奖,读者反响强烈。实际上我写得多的是童话,而童话除了可以做成图画书外,更适合做成桥梁书,尤其是系列童话,所以今年我出版了两套(各6册)“书虫爸爸桥梁书”。一套是济南出版社出版的以青蛙为主角的故事书,另一套是海燕出版社推出的“安米的故事”系列桥梁书。之所以叫“书虫爸爸桥梁书”,是因为我的外号叫“书虫爸爸”。

叫书虫爸爸有这么几个原因。一是我喜欢读书,是一个大书虫。二是我写过不少跟“书虫”有关的童话,有《书虫和他的书》《虫子认字学校》《真假书虫》等。三是我的小孩也喜欢读书,是小书虫。

桥梁书是容易引起低年级小朋友阅读兴趣的一种图书形式,是亲子共读与文字书阅读的一座桥梁,图文并茂,趣味性强。我的作品受到读者欢迎,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可能就是趣味性强吧。我特别强调三个关键词:想象、幽默和温暖。我觉得想象比知识更重要,我们要保护好想象力,想象力约等于创造力。同时我也认为幽默是一种好的心态,不仅是一种语言上的机智,也是一种优秀的品质,遇到困难、挫折、麻烦的事,何不“幽它一默”?如果把好的作品比喻为一只大鸟,左边的翅膀是想象,右边的翅膀是幽默,要想让这只大鸟飞得更高、更远,就需要情感的力量,情感之所以动人,是因为它积极向上,温暖人心。读者期待读到的正是这种“有想象力,有幽默感,又温暖人心”的作品。我会在这些方面继续努力,让我的作品更受读者的欢迎。

相对于写作,我更愿意阅读。我希望当一个“优秀的读者”。我在不断地重温经典,古今中外的经典之作都成为我“补课”的内容。我的一些经典作品也在不断地再版、加印,比如:《驿马》《童话山海经》《童话庄子》《老鼠养了一只猫》《先生小姐城》《不一样的波波熊》等。读经典也创造经典,大概是我的人生追求吧。追求永无止境,新的一年,我会推出《典籍里的中国童话》(4册)、《小书虫学校》(4册)。这些作品既关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又面向未来,贴近当下,希望小朋友们喜欢。另外,我的系列作品《童话山海经》也会推出新作品。我还会在婴幼儿图画书方面继续探索,勇攀新的高峰。

陈崇正:左手科幻,右手现实

2023年我总体还算勤奋,一共出版了三本书,还有一部中篇和两部短篇发表,都被转载并入选不同的选本;另外发表了六组诗歌和若干随笔。长篇小说《悬浮术》和《美人城手记》的出版比较曲折,最终竟然在同一年出版,也都是带有科幻设定的作品。这一年我刚好过了四十周岁,不免有岁月惊心之感,但同时也感受到岁月的馈赠。最明显的一点便是,我在不断与青春告别;此前总以为得意的地方,如今却觉得矫情。不过这很难说是一种进步,我对这样的所谓成熟保持了警惕。与时间的认知同步,过去五年中不断被发酵讨论的“新南方写作”话题,也在空间维度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写作。可以说,“新南方写作”让我获得一种创作美学上的自觉。我过去十几年的写作,从虚构的半步村开始,像一张蜘蛛网一样铺开,原本就带有强烈的文学地理概念。而现在更多会考虑一种审美维度上的完成,我也不知道这算不算是形成自己的写作路数。

熟悉我的读者应该知道我属于那种非常悲观的作者,非常担心读者会期待落空。比如说我不敢高声说《美人城手记》《悬浮术》是科幻小说,因为科幻迷估计会觉得不满足,而另一些读者又会觉得太科幻。上一次新书分享会有一个前辈说,将这样的小说视为科幻,其实是对你小说的低估。我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但觉得我的小说也不值得高估,我更愿意大家降低期待。毫无疑问在接下来很长的时间里,科幻题材会持续被讨论,因为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当下无法回避的一个热门话题。于是关于科幻的想象如何有效,如何对科幻小说提出新的要求,也将是其中重要的问题。

2024年会出版两部长篇小说,《香蕉林密室》和《归潮》。真不好意思,图书出版都凑在一起,给人一种错觉,以为我非常高产,但前面好几年我也没出版什么像样的作品,其实是进度被耽搁了。《香蕉林密室》是《美人城手记》的前传,它们共同构成了“美人城”的故事。而《归潮》属于我“广东人三部曲”的第一部,一是关于潮汕人精神图景的小说,讲述一段横跨百年的人间悲欢。另外应该还会有集子出版,不过看出版社进度吧。可能未来几年,我都会按照目前的步调前进,左手科幻,右手现实,也算是践行“科幻现实主义”,把分身术进行到底。

海 飞:小说创作是让人了解人的一种文艺活动

2023年,我出版的作品一部是是《海飞自选集》四卷本,花城出版社出版。这是我近三十年小说创作的一个总结,至少有一部分作品,是我自己满意的,也自认为曾受读者的喜欢。这个自选集的出版,是我对写作的一次回望,也是一次重新出发。另一部是作家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昆仑海》,从去临海(老台州府)采风,到创作与修改,最后到这个小说的出版,历经了三年。这是“锦衣英雄三部曲”的完结篇,写的是一个名叫昆仑的明朝国安战士,辗转台州府和琉球国的古代谍战和反特故事。

我写的小说,故事性会强一些。但也不是生捏硬造的那种强,而是人性冲突与纠结引起的那种强。我为我的漫长而且还将继续的写作提出了个叫作“故事海”的概念,并且把“文学气象,故事海洋”当作写作的准则。每个人的写作方向和文学理想,以及对文学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我浅显的理解是,小说创作是让人了解人的一种文艺活动。另一个理解是,经典小说一定是畅销的。当然,关于“畅销”这件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和观点。但我甚至认为,作家都需要在这个方向上作出努力。

2023年我正在创作的小说是《大世界》,2024年还将继续写这部小说。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一个人成为另一个人,需要多少年?”。这是一个发生在宁波的谍战故事,但是与以前的作品不同,是一个“搞笑”的谍战,因为这个我党地下特工小组的组员们,除了组长,其他人都是“废柴”特工。但这个小说的底色中,包含着坚强与信仰,以及悲壮。我觉得这是一个令人看着想笑,掩卷却想哭的小说,我想这并不是一种写作内容或方式上的尝试,这也是暗合了作者对人生的看法,以及对生命,对信仰,对祖国,对爱情,对责任的认知。这个小说,有着残酷的斗争,也有着温暖的底色。我对这个小说比较有信心。

徐 玲:这一年写作节奏慢下来不少,更多时间用来读书

2023年“徐玲亲情小说”推出了新作《你驾哪辆马车来》,该系列小说是我和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历时十年共同打造的重点作品,这套书写的不仅仅是亲情,更关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需求和变化,以及家庭教育、社会环境对孩子的影响,试图以温暖的情感抚慰孩子,激励孩子向上向善,勇敢成长;这一年,我和晨光出版社合作的“加油!小布谷”系列和“小布谷漫话成长书”都有新品上架,分别是《得到表扬真高兴》和《不爱运动怎么办》;同时,希望出版社推出了我的“活力校园”系列小说。这一年写作节奏慢下来不少,更多时间用来读书。很有意思的是把欧·亨利的短篇小说和张晓风的散文又找出来读了一遍,前者给我智慧,给我写小说的动力,让我觉得写小说仿佛是在跟读者玩儿游戏,充满挑战;后者让我豁达,让我可以去接受一些遗憾和不完美,感受内心的平静,更加珍爱生活。

这些年推出的“徐玲亲情小说”“我的爱系列小说”“拆信猫时间”“加油!小布谷”等书系都倾注了我巨大的心血,写作是一件特别辛苦的事情,一路上离不开小读者的鼓励。我想,写给孩子的故事,首先应该具有可读性,能够吸引他们读下去,在这个基础上,能给孩子美的、善的、爱的启蒙,有他们未知恰又感兴趣的一部分内容,能引发他们去思考,让他们从中获得力量和希望,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和对生命的敬畏,这样的作品肯定受欢迎。这也是我为自己的创作定下的努力方向。

2024年我仍会有新作出版。“徐玲亲情小说”最新的一册围绕一个男孩和他的另类“爸爸”之间的奇妙缘分展开,书写儿童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话题,也有基于现实的幻想;“加油!小布谷”最新的一册聚焦儿童财商教育,以讲故事的方式引导孩子从认识和使用零花钱开始,一步步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消费观。此外,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的“拆信猫时间”、希望出版社的“徐玲至爱亲情系列”也会有新作推出。

解旭华:文学阅读对心灵的安稳极其重要

2023年似乎过得特别快,时间的进度条从年初一下子就拉到了年尾。同时被拉快的还有人们的生活节奏,这一年,前所未有地忙碌,不管结果怎样、日子究竟有没有变好。在这样的时刻,文学显得对功利性的目的没有任何帮助,但我却认为:文学阅读对心灵的安稳极其重要。

在2023年的盛夏,《面面面国奇遇记》出版了,它是“舌尖上的奇遇”系列中的第二本,我很欢喜它的到来。那些在饭桌上常见的面食:包子、花卷、油条、烧卖、面条……有声有色地在童话世界里过活。它们太过日常,又不是什么难得的山珍海味,看起来似乎不是做童话主角的命。但是从日常中去体悟美好、趣味和神奇的感觉,也是对自己的疗愈。比如我在写面面面国里的游泳比赛,总是饺子、汤圆、馄饨他们拿第一,因为他们“熟悉水性”,至于小花卷游泳比赛就很困难,每在水里扑腾两下,他都要停下来把被水泡开的面卷紧紧卷回去……写着写着自己也会开怀大笑起来。读过这个故事的小读者,如果在饭桌上面对着饺子、汤圆、馄饨、花卷…… 发出扑哧扑哧的笑声,产生无限的想象,而且觉得似乎吃起来比以前更加美味,那可就太好了!明年,我也会出版这一系列的第三本,写小米和佐料等食材的故事,抑或和糕点的故事,带孩子们去发现他们平时未曾关注的抑或熟悉却不曾细思量的常见美食的故事,发现生活的美好。

2023年的冬天,我的另一套重要的系列桥梁书出版——《小学的秘密》《偷时间的怪兽》《翻越文字山》《谁动了我的奖品》《疯狂整理大作战》《拯救吼叫怪》它们有一个很“实用”的丛书名——“欢迎来到小学”。这套幼小衔接的桥梁书的主角是一群调皮可爱的怪兽,我给他们起名叫“大咧巴”,这群大咧巴小怪兽像人类一年级的小孩一样“照猫画虎”地演绎了一年级小同学的学习和生活。那必然是困难重重又妙趣横生的。像所有焦虑的家长和小孩子一样,我家孩子在一年级时遇到了各种困难,我就这样用开玩笑的方式,用小怪兽的故事带给她欢乐和勇气。这份礼物我想送给所有刚上一年级的小同学。一套书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它能带来战胜困难的勇气、乐观的精神、交流对话的平台,以及有益的思考。

2023年的夏天我还去了一趟红旗渠,为的是写好红旗渠的故事。起初,我不确定这种离孩子生活已经很远的故事究竟有什么意义,直到我亲眼看到林县人民在红色的悬崖绝壁上抠出来的那道蓝绿色的水,我被震撼了!那天,我爬上了人迹罕至的鸻鹉崖,那是红旗渠修建最艰险的一段悬崖,很多人牺牲在这里。向导说,我是第一个向他要求爬鸻鹉崖实地采访的作家。谢谢党建读物出版社和接力出版社的编辑,明年,我的红旗渠的故事也会和读者见面。

新的一年快到了,我想让自己静下来,深下去,做减法。做事少而精,最好能深耕。像种子一样深深把根扎下去,至于开什么花结什么果那就顺其自然吧。

陈诗哥:阅读和写作是对生命的唤醒

2023年有点忙碌。在这一年里,我进校园做阅读和写作推广的次数增加了许多,大概有百场,分别在山东、江西、广西、广东等地。虽然有些劳累,但看着诗弟诗妹们朝气蓬勃的脸,心里很欣慰,并充满了盼望。我相信,对于孩子们来说,阅读不是为了写作,写作也不是为了成为作家,阅读和写作是对生命的唤醒,从而带来无穷的可能性。而诗弟诗妹们也回赠了我很多,有的给我画了画像,有的给我写了信,有的悄悄塞给我他最喜欢的爆浆糖果。

在这一年里,我出版了“神奇男孩辛笛”系列中的《小勇士辛笛》(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和“给孩子的诗意童年”系列中的《等风来敲门》(济南出版社)。“神奇男孩辛笛”系列是写给我儿子的一套书,2022年出版了《美食家辛笛》,即将出版的还有《神偷辛笛》和《太阳小时候》。作为一个父亲,我很珍惜和儿子一起成长的时光,我觉得这是人生最快乐的时光之一。

儿子有很多个名字,他还在妈妈的肚子里时,不方便起中文名,我们便给他起了个英文名“Sunday”,希望他能有多一些星期天。出生后,因他的英文名有Sun,据说五行缺火和土,于是便给他起名“慕阳”;上幼儿园后,为了方便他书写,便让他写“沐阳”。奶奶却一定要给他起个小名,于是便有了“阿B哥”,我和她妈妈却叫他“阿B”。随他慢慢长大,他却喜欢我们叫他作“老B”,因为这样一来,他就可以跟老爸老妈平起平坐了。我觉得这样的孩子,是一个神奇男孩,而辛笛便是“Sunday”的译音。

而我跟儿子最难忘的是一件事,是和儿子一起剃光头。那是疫情刚刚开始那年,因长期没有外出,头发疯长,我不好带儿子去理发店,便哄他剃光头。他却诡异一笑,说:“老爸剃光头,我就剃光头。”于是,我一咬牙,便和他一起剃光头,把光头的照片发到朋友圈,没想到大家还觉得挺帅的。

《等风来敲门》是我的童话集,收入了我的一些短篇代表作,如《风居住的街道》《宇宙的另一边》等。在这一年里,我还重写了我的一部长篇童话《童话之书》,这是我第二次重写这部作品。第一稿在2008年底写出,获得了2009年冰心儿童文学奖。2013年打散重写,于2014年出版,获得了上海好童书奖和广东省鲁迅文艺奖。今年再次重写,用了半年多的时间。之前,有些朋友反对重写,因为旧版已流传得比较广,获得的认同比较高,重写可能会吃力不讨好。

但我还是决定重写。曹雪芹写《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歌德创作《浮士德》,前后延续了六十年。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重写了八次。海明威《永别了,武器》的最后一页,修改了三十多次。相比,我这第二次重写又算得了什么呢。我还有非如此不可的理由:最初激励我写作童话的动力还非常强大,至今没有停息。儿童文学价值论还有很深的空间可以挖掘。童话到底是什么?童年到底是什么?这是童话乃至儿童文学的基本问题,是值得不断追问的问题。

王林柏:我愿意站在孩子角度,说一些话给大人们听

2023年,我主要出版了幻想故事《飞天鼠》(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和安全教育类科普故事“飞龙救援队”系列(《误入密林深处》《紧急呼叫119》《红色预警来了》)作品(济南出版社)。其中,“飞龙救援队”系列是用两年时间完成的一套针对孩子的安全教育主题图书,涉及野外生存、火灾、暴雨洪水、地震四个方面,以动物城为背景,以人类男孩豆丁和小老虎佩尔两位少年荣誉救援队员的视角,面对、应对各种天灾人祸,将救援的科普知识融入惊险又有趣的故事中。我希望这样一套书,能够帮助小朋友在遇到危险时做到:防灾不怠,遇灾不慌,学会自救的知识,做最正确的选择。

我一直把写作的过程和为写作准备材料的过程,当作学习和进步的机会。今年在思考一些科普作品的时候,我就重新巩固了自己的物理、化学知识体系,也不断阅读和唐朝历史、文化相关的资料,加深对唐朝生活文化的理解。

我有个上初中的儿子,而我自己也算是一个过期的孩子。在我看来,孩子大概是世界上最幽默有趣的一群读者,因此我愿意写一些好玩的东西;孩子是求知欲最强的一群读者,我愿意科普一些知识;孩子是最天马行空的一群读者,我只能竭尽自己的想象力向他们靠拢;孩子同时又是弱小的,有时候是无助的,因此我也愿意站在孩子的角度,说一些话给大人们听;而我自己还有一个身份,是一位家长,我的所有作品的第一个读者就是我的儿子,因此,针对不确定的人生,针对变幻的世界,针对复杂的事,我有一些建议,有一些自己的看法,会在故事中流露出来。

未来我会继续写一些贴近孩子校园、家庭生活的有趣好玩的故事,比如明年将在济南出版社出版的“熊猫团子日记”系列故事,将围绕小学生熊猫团子,书写发生在团子以及各种动物同学、家长、老师身上一个个令人捧腹的故事,想象它会是中国版的“小屁孩日记”;同时,我还将和济南出版社合作,出版一系列探案+游戏+漫画的幽默科普故事书,让孩子在好玩的故事和游戏中获取科学知识,寓教于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