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2. 佳作欣赏 >
  3. 散文随笔

唐正立:潞河的树

来源:《黄河文艺》 发布日期:2020-09-27

IMG_20191216_101223.jpg

这里的树,棵棵硕壮;这里的树,枝枝向上。这里就是潞河,北京潞河中学。潞河,可说的很多,像潞河的古楼房,潞河的协和湖,潞河的名校友,为什么单说树?因为我这一生,供职过的学校不少,参观过的学校更多,像潞河这样,树木之盛,品种之繁,姿态之奇,实属少见,说这里是花园式学校,名副其实,说这里是森林公园,毫不虚夸。正因为这树,潞河有了灵性,有了神韵有了优雅的气质。

潞河占近四百亩,无论走到哪座楼前,卫氏楼,谢氏楼,文氏楼,也无论走在哪条路上,文彬道,绍棠路,洛宾路,所到之处抬头都是亭亭如盖,低头就是枝影扶疏。潞河人每天的环境是有心气的,是朝气是有骨气的。常有参访者来到这里,他们留恋忘,有人举着机狂拍猛摄,情不自禁地说:“这学校真好,有绿鲜花,有参天大树,我喜欢这样地方。


IMG_20200513_144827.jpg


潞河的树,可谓蓊郁森森,可谓高大挺拔,可谓多姿多彩,可谓钟灵毓秀。刚来潞河时,我就专注于这里的树了。这里的树有逾百种,有我能叫上名字的,如洋槐、柳树、楸树和兰花树,也有叫不上名字的,像白腊、梓树、平基槭和金银木,这些名字是我后来向徐华校长当面请教才知道的。在百年楼顶上爬满了五叶地锦,这种藤蔓植物原产北美,因为这所学校是1867年由美国教会所建,时称“八镜神学院”,想来,是当时美国人从家乡带到这里,潞河接纳之,包容之,使其在这里落地生根,繁衍生息,学校虽几经易名,为“潞河书院”,为“协和书院”,华北协和大学”,为“潞河中学”,但承诺如初,从未爽约,到现在五叶地锦仍是枝繁叶茂。这里每棵树背后都有潞河人的影子,年四季,寒来暑往,总辛勤的园丁在浇水肥、驱虫、养护。潞河人把每一棵树都看成潞河的员,就朋友一样关爱着她们像对学生那样呵护着她。人们常说十年树在这里倒不如说成百年树木”更为恰当。

白杜,恕我见识浅陋,平生第一次见到这种花树。它个头不高,但枝繁叶茂,树叶椭圆形,有鸡蛋大小,团团地挤在枝丫间。初夏开出黄绿色的小花,像一颗颗金黄的米粒簇拥在花茎之上。贴近细看,花分四瓣,每瓣从中心由金黄到淡黄向外渐变。花心是一个绿色小包,擎着四柱淡紫色花蕊。花虽细小,亦显精致,又以多取胜,开花时节,满树妆扮灿灿的。看树的牌标是“明开夜合”,挺形象的,为什么叫这个名字?是不是可以“望文生义”?为了探个究竟,只能早来晚走用心观察。果然,那金色小花每天早上花瓣慢慢张开,接受阳光的沐浴,随着夜幕的降临,则悄悄闭合起来,开始一夜的休养生息,循环往复,直至结果。


IMG_20200513_145230.jpg


这里最多最古老的是国槐,他们整齐地站在主干道旁,用有力地臂膀举着蓝天亲切地注视着潞河学子踏着晨光而来,披着晚归去。年龄最长的一棵诞生于清朝康熙年间,潞河建校时她就近200岁了。它目睹了列强载大炮的船压潞水而来,目睹了扛枪的洋人在自己眼皮底下大摇大摆地走过。它痛苦沮丧,在风雨飘摇中流泪。有了学校,有了学子,就有了希望。它看到,一队队学子从这里走上街头,呼唤民主与科学;它看到,一批批青年从这里走向战场,加入了抵御外侮的队伍;他看到,一群青年学子,在这里成立了通州第一个中国共产党支部,点亮了红色的革命火焰;解放前的一个夜晚,有一个中年人在树下徘徊良久,最后阔步来到办公室,拉亮电灯,撕碎了一张纸条,这是就是时任校长陈昌佑,这纸条是蒋介石给他安排去台湾的飞机票。他不走,他要在这里育才兴邦。后来,还是一连几个晚上,有一个青年学子在树下去,一会儿俯视脚下,一会儿仰望星空,一会儿又举目远眺,运河启发了他的思路,绿树鲜花触动了灵感,急步回宿舍挥笔写成《青枝绿叶》,震动了当时文坛,随即被叶圣陶先生编入高二的语文课本。这个青年学子就是刘绍棠,此时他正在读高二,成为文坛一段佳话。


IMG_20200513_144544.jpg


这里的银杏树,树干笔直,枝枝向上。这种树叶形如扇面,大如鹅掌,纹理清晰,一片片树叶好像是打开的折扇清风徐来树叶频频摆动宛如魁伟的巨人摇着千万扇子。到了秋天,经霜的银杏树叶变成金黄色,似皇袍加身,随着金风,银杏叶像黄色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飘飘然落到地面,上下辉映,把整个校园打扮得金碧辉煌,高贵典雅。每次看到这树,我就想到家乡浮来山定林寺那株“天下银叶第一树”,传说已活了4000多岁,春秋时期,曾目睹了莒国人与鲁隐公树下会盟的盛举。现在仍然枝叶茂密烟云如盖。想来,潞河的树,也会是这样生长下去,目睹着一代代潞河人奋然前行的身影,目睹着一届届优秀学子从这里走出,走向大江南北,走向世界各地,走出多彩的人生。

想起我老师经常说的一句话:学校就得有大树,有大树的学校才有底蕴、有灵气。当时不以为然,现在想来,真是至理名言。


微信图片_20200911083630.jpg


潞河,古已有之,属北运河,连接南北大运河,曾是京都生命之河。《水浒传》是写北宋的故事,宋江接受招安后,奉诏征辽,第一仗就是在潞水打的。宋江率兵来到檀州,这里“正是辽国紧要隘口,有条水路,港汊最深,唤做潞水。团团围着城池”。这潞水“水势甚急”,宋江命李俊、张顺等扮作运粮船,向州城靠近。这些英雄都是水泊梁山好汉,惯于水战,来到这里如鱼得水。他们夺了水门,杀了进去,当晚就拿下了檀州城。此后一路征讨,成就了忠义宋江的美名。明代大学士李东阳有诗“漕河北来,饷粟云屯。”这都说当时潞水流甚广,功能巨大,既用于经济,也用于军事。

从美国人所绘地图看,当时学校是傍水而建,校内现存百年老树,显然是喝潞水长大的。过去,这里的树,得潞水之润,现在,这里的一切,乃是得潞水之灵。潞河的灵韵,行建致远

上世纪三十年代潞河 中学地图.jpg

树阴下的潞河是有生机的,上课时节,树下的校园一片静谧,师生呼吸着从窗外飘来的丝丝清风、缕缕花香,畅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同窗外的树木一起生长;课外时间,常有学生漫步于树下,或三五成群谈人生、谈理想,或一人独坐于树下长椅上,静默沉思。阳光透过树叶间的缝隙,洒在学生身上,斑斑驳驳,恍惚中,这些学生好像变成了一棵棵树,各有各的姿态,竞相向上生长着。

有幸工作在潞河,生活在潞河,有树相伴,有潞河人相助就像回到少年时代,既像在自己的家乡,也像在自己的梦乡,我也同这树木一样,有一种拔节感、成长感。岁月飘忽,回日转,人生就是一个不断修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潞河这段经历,也就感到了收获厚实,感到心灵的愉悦。


IMG_20200513_145620.jpg

 

原载《黄河文艺》

 

作者简介:唐正立,男,山东省莒县人,高级教师,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心雕龙学会会员。著有散文集《跋涉的脚印》、文论专著《文心雕龙与校园文学创作》、长篇历史小说《旷世刘勰》《梁武帝大传》等,曾获全国教师文学奖、刘勰文艺奖等奖项。现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校园文学委员会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