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2. 佳作欣赏 >
  3. 散文随笔

唐正立:曹雪芹告诉我们,怎样做一个好的写作教师

来源:中国校园文学网 发布日期:2020-10-14

微信图片_20201013145535.jpg


《红楼梦》写大观园起海棠诗社,贾宝玉和众姐妹出题赛诗,雅集唱和,风流倜傥。薛蟠的丫头香菱异常羡慕,也想学诗。在黛玉的指导下,从读诗到作诗,很快就学成了,且与大观园的主子小姐们一起作诗取乐,竟毫不逊色。

黛玉教香菱作诗,形象地说明了教师文学修养的重要性,给我们多方面的启发。

一、要像黛玉那样,懂得应该读什么,不应该读什么。做富有文学修养的教师,必须有广泛的文学阅读量,尤其是经典的文学作品。没读几部文学作品,你就去指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这是不可想象的。黛玉会写诗填词,源于她读了大量的诗词。你看,她读过《王摩诘全集》,读过杜甫的诗、李白的诗、陆游的诗,好的诗句都用红圈做了标记,再像陶渊明、应玚、谢脁、阮籍、庾信、鲍照等人,她都烂熟于心。在与黛玉“讲究讨论”的时候,香菱说,她喜欢陆游的诗句: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黛玉明确反对,断不可学这样的诗。这又是为什么?因为这类诗是休闲之作,类似文字游戏,没有什么深意。黛玉深知“法乎其上,仅得其中;法乎其中,仅得其下”的道理,她让香菱学王维,学李杜,就是为了“取法乎上”。

二、像黛玉那样,懂得应该怎样教,不应该怎样教。现在一些教匠式的教师,因为缺乏必要的文学修养和创作经验,指导起学生来,往往隔靴搔痒,不会“弹钢琴”,却硬要去教学生“弹钢琴”,只能无的放矢,甚至南辕北辙。黛玉就不同,她告诉香菱,学诗“算什么难事”“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如果有了真意趣,连词句修饰都不用讲究,这叫作“不以词害意”。这就是黛玉关于写诗的独到见解,这跟老学究式的教学法处处讲格律、时时讲平仄,定要“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如何“拗”,又是怎么“救”,是大相径庭的。黛玉认为,只要词句新奇,“这些格调规矩其实是末事。”试想,如果没有深厚的诗词修养,没有自己写诗填词的亲身体会,是绝对讲不出这些道理的。

三、像黛玉那样,懂得应该怎样写,不应该怎样写。黛玉教诗,不是坐而论道,泛泛而谈,如何起、承、转、合,如何平仄对仗,如何练字修辞,而是不设框框,教香菱尽管放手去写。于是香菱进入了茶饭不思、通宵难眠的创作阶段,竟至痴迷到呆、疯、魔的状态,经过一段时间的冥思苦想,反复推敲斟酌,她先后写了三首诗。题目是黛玉定的,“昨夜的月最好,我正要诌一首,竟未诌成,你竟作一首来。”“十四寒的韵,由你爱用那几个字去。”

香菱的三首习作中,黛玉仅点评了两首:

其一 :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

其二 :非银非水映窗寒,试看晴空护玉盘。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

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梦醒西楼人迹绝,余容犹可隔帘看。

看了第一首,黛玉笑道 “意思却有,只是措辞不雅。”原因是 :“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并鼓励她“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黛玉很懂教学的艺术,寥寥数语,指出了缺点,分析了原因,进行了引导。黛玉解析得对,这首诗比较幼稚,没有诗人自己的感情,所谓“玉镜”“冰盘”“银烛”“画栏”等,全是堆砌前人的陈词滥调,毫无新意可言。

第二首香菱动了脑筋,用了心思,有了进步,似有些诗味了,可黛玉却说“过于穿凿”了。为什么?因为这首诗没有紧扣月亮去写,而是写了些“花香”“柳带”“金砌”“玉栏”等,看似烘托,实则离题堆砌。全诗只是客观的描述,缺乏诗人的情思。

第三首: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

这一首是香菱梦中的神来之笔,早晨起床梳洗后,急忙誊录出来,拿去给黛玉看,黛玉未置可否。李纨、宝钗等众人看了笑道:“这首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全诗紧扣一个“愁”字,由月到人,从写游子的乡愁和思妇的离愁,过渡到香菱对自己身世遭遇的深深追问。黛玉深知,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梦中得了此诗,已经学成,因此就没必要多说什么了。

微信图片_20201013145523.jpg

黛玉教香菱学诗,撇开人物性格形象刻画、性格塑造不说,单就从“教学”的角度来看,黛玉不仅是一个诗人,更是一个教师,一个有诗性、有灵性的教师,一个有生机、有活力的生动的老师,一个名副其实的作家型教师。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新大纲和新教材变化都很大,新大纲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语文不仅是交际工具,更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个“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文学作品的安排上,就高中而言,部编语文教材高一必修上下册计 53 篇,其中文学作品讲读篇目 35 篇,文学作品诵读篇目 8 首,文学作品占总篇目的 81%。选择性必修上中下三册,计 68篇(首),其中文学篇目 50 篇(首),占 73%,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这就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必须懂文学、会写作,具有较强的指导鉴赏能力和指导写作能力,做一个有文学修养的教师,做一个作家型的教师。

有了文学的情怀,有了文学创作的感悟,再配合鞭辟入里的教学艺术,必能引领学生走进文学的殿堂,“寤寐求之”,这是黛玉的境界,也曹雪芹的境界,更是文学带给我们的神奇境界。

 

原载《中学生·新作文》202010

 

作者简介:唐正立,男,山东省莒县人,高级教师,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心雕龙学会会员,现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校园文学委员会副秘书长。著有散文集《跋涉的脚印》、文论专著《文心雕龙与校园文学创作》、长篇历史小说《旷世刘勰》《梁武帝大传》等,曾获全国教师文学奖、刘勰文艺奖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