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式盛况)
2021年7月9日-11日,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女性文学委员会主办,辽宁大学文学院承办的“第十五届中国女性文学学术研讨会”在沈阳市辽宁友谊宾馆召开。辽宁大学副校长杨松教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贺绍俊教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女性文学委员会主任委员乔以钢教授等出席了本次会议。来自全国22个省(区、市)60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的12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
【开幕式】
(杨松副校长致辞)
致辞环节,杨松副校长代表学校欢迎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她介绍了辽宁大学的历史与办学特色,特别强调了文学院在女性文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她指出,本次研讨会不仅是激活学术思想、促进女性文学发展的一次重要契机,更是我校强化学科建设、彰显办学特色的一次重要机遇。
(贺绍俊教授致辞)
贺绍俊教授代表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白烨研究员致开幕辞。致辞指出,女性文学研究在体现性别差异与性别特征的同时,还应当注重与整体文学的关联性,与整体文坛的互动性,在社会历史的大进程中和文学发展的大格局中体现自身的重要性和特殊性。社会和文学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呼唤新的文学,新的文学需要新的研究,置身于这样语境之下的女性文学,既重任在肩,又大有可为。
(乔以钢教授致辞)
乔以钢教授总结了两年来女性文学研究的主要成绩和优秀成果,并就大会议题的设置做了说明。同时她谈到受疫情影响召开学术研讨会的不易,并向为承办此次会议付出辛勤努力的辽宁大学文学院表示深挚的感谢。
开幕式由辽宁大学文学院院长胡胜教授主持。
【主题报告】
开幕式后,进入大会发言环节。大会发言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女性文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玲教授主持。
(李玲教授主持大会发言)
(王纯菲教授作主题报告)
辽宁大学王纯菲教授分享了她关于中国女性文学理论民族主体性建构的思考。她认为中西女性文化因社会历史生存环境、政治结构形态、文化构型等不同,存在明显差异。因此,中国女性文学理论民族主体性的建构,不应以西方女权主义理论为圭臬,而应着眼于中国文化特质,开掘中华民族性别文化传统,建构中国特色的女性文学理论体系。
(刘钊教授作主题报告)
长春师范大学刘钊教授以《妇女报刊与女性文学研究》为题,认为中国近现代妇女报刊是中国女性文学“在地化”研究的重要依据,具有与文学期刊相符此昂承德史料性和研究价值。因此,中国近现代妇女报刊的范畴需要重新理清,以便为女性文学研究提供更广泛的史料基础。
(程亚丽教授作主题报告)
上海交通大学程亚丽教授提出,“性别”是抗战时期文学研究的重要维度,从性别入手考察抗战时期女性叙事机制、创作规律,研究女性作家在战争书写方面的群体性特征,能够使女性叙事的文学史价值得到开发与重估,有利于我们认识女性在抗战历史中的角色价值,尤其在侧重战争反思方面的文化、历史意义。
(黄晓娟教授作主题报告)
广西民族大学黄晓娟教授讲述了少数民族文学女性形象的建构历程,提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贡献了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对我国的现代审美创造和文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认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标识的凝练,意味着将抽象的、复杂的、深刻的精神内涵具象为少数民族女性的身份识别及爱与美的形象为一体的文学形象塑造。并介绍了从清末民初至新时期以来少数民族文学中的四种女性形象。
(陈千里教授作主题报告)
南开大学陈千里教授以《从“婚变叙事”看新时期初年的多重话语》为题,指出“婚变叙事”作为新时期之初的书写类型,显示出多重话语交织、竞争对文学的影响与塑造。她系统论述了“婚变叙事”在新时期之初的三大时代症候,认为这种书写类型,为我们理解多重话语交织下文学现场的复杂情形提供了生动例证。
(王宇教授作主题报告)
厦门大学王宇教授以《日常生活精神与医疗、疾病书写——<笨花>新论兼及21世纪以来女性历史叙事新动向》为题,提出21世纪以来女性小说将性别视阈引向更广阔的社会现实与历史。她认为《笨花》等21世纪的女性历史叙事中具有一种不同于宏大叙事和《长恨歌》式日常生活叙事的日常生活精神,它从日常生活出发重返大历史,以日常生活精神收纳大历史。它为日常生活叙事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甚至成为一种宏大叙事的新的可能。
【分组讨论】
开幕式后,来自全国各地的女性文学研究专家、学者围绕“女性文学史:理论与方法”“性别政治与现代文学的发生发展”“女性文学与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生态、媒介与性别想象”等问题进行了分组讨论。
【闭幕式】
闭幕式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女性文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侃教授主持。马春花、刘钊、景欣悦、苏琼老师分别代表四个讨论组作小组学术汇报。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女性文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董丽敏教授作学术总结。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贺绍俊教授致闭幕辞。
(王侃教授主持闭幕式)
(马春花、刘钊、景欣悦、苏琼老师作小组汇报)
(董丽敏教授作学术总结)
(贺绍俊教授致闭幕辞)
本次研讨会的圆满召开将促进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加强国内各高校及科研机构专家学者之间的联系、沟通和合作,同时提升辽宁大学在女性文学研究领域的学术影响力。